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尤其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化肥行业而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高精尖人才的持续注入与前沿科技的深度支撑。而博士后工作站,作为衔接顶尖学术研究与重大产业需求的高端人才“孵化器”与先进技术“策源地”,对化肥企业具有重要核心战略意义。
开题报告会现场
7月3日,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芭田股份”)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培养博士后开题报告会在芭田股份深圳总部顺利举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周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药理学副教授谢伟东,芭田股份副总裁华建青,研发创新中心技术带头人韩冬芳博士,工程中心主任、正高级农艺师王宗抗,研发创新中心研发员卢蒙以及联合培养博士后王健现场参会。北京阿姆斯总经理邓祖科等线上参会。
此次开题报告会,标志着双方在高精尖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前沿探索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于芭田股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常规的项目启动,更是博士后工作站25年创新征程中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01深耕沃土:
中国复合肥行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
时间回溯至2000年。彼时,中国农业正经历从追求数量到兼顾质量与效益的关键转型期,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其高效、环保、安全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命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深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办公室评审与认定,芭田股份于2000年2月12日正式获准设立“深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深圳市芭田复合肥有限公司分站”。这标志着芭田股份成为全国同行业首个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
芭田股份博士后工作站设站通知文件
02、25年深耕:
博士后工作站铸就芭田研发“硬核实力”
历经25年发展,芭田股份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行业内人才聚集与技术创新的高地。截至2025年7月,先后有10余名博士后进站,研究领域涵盖高塔造粒技术、生物技术、控释肥技术、冷冻发硝酸磷肥技术等多个前沿方向。
在博士后工作站的带动下,芭田股份的研发实力、产品品质持续领跑行业。公司拥有近500名技术研究人员,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型技术合作关系。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482项,其中多项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如高塔造粒生产颗粒复合肥料生产技术、首套国产化冷冻法硝酸磷肥装置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芭田股份的产品竞争力,更推动了中国复合肥行业的技术进步——高塔造粒复合肥技术将我国化肥复合率从30%提升到50%左右,结束了我国无熔融高塔造粒生产NPK复合肥的历史;冷冻法硝酸磷肥工艺,使磷矿的分解率提高至99.5%以上,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开启了让磷矿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先河。由此推出的芭田有机无机复合肥、铂金系列、硝酸磷肥等产品,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深受代理商、零售商以及农户的青睐。
03产学研深度融合:
芭田&清华联培开启协同模式
此次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合作,是芭田股份产学研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在7月3日的开题报告会上,博士后团队提出的“新型抗菌肽生物合成制造”课题,将结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微生物、药理学等领域的优势,为芭田股份的技术创新注入新动能。
联合培养不仅是项目层面的合作,更是人才培养机制和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它构建了“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确保博士后的研究既具备学术高度,又能扎根产业土壤;建立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快速通道,让创新想法能更快接受市场检验;同时,也为芭田未来的技术储备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科研方向提供了双向反馈和调整的机制,为长效合作奠定基础。
“我们希望通过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合作,进一步整合高校的基础研究资源和企业的产业化经验,打造产学研融合的典范。”芭田股份研发创新中心技术带头人韩冬芳博士表示,未来双方将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高质量发展。
2000年-2025年,25载春华秋实,芭田股份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将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攀登技术高峰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起点上,芭田股份将持续强化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不断攻克农业科技难题,推出更多“喂育植物最佳营养,守护人类健康源头”的功能产品,为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大的科技力量。
此次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合作,不仅是芭田股份产学研融合的新起点,更是中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随着更多博士后课题的落地实施,将持续为芭田股份、为中国化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创新动能。